自行車維修|換胎教學

爆胎、漏氣是在外騎車最容易發生的故障之一。外出騎乘時爆胎,身處荒郊野外,又沒有攜帶備胎、維修工具時,不但會嚴重影響原來的行程規劃,也破壞了快快樂樂出門騎乘的興致。對有意持續進行自行車運動,走出市區範圍、拓展新路徑的車友來說,「更換內胎」是個必須學得的技能 ,今天就由蹦編示範如何更換自行車內胎。

自行車維修|換胎教學

示範影片:

事前準備:

1.「規格正確」之內胎一條

2.挖胎棒一組

3.直立式/攜帶式打氣筒一隻

4.法嘴轉美嘴轉換頭一顆

器材一覽。若需攜帶騎行建議安裝座墊包置放工具

如何挑選一條「規格正確」的內胎,要先從外胎著手,就跟挑選衣服、鞋子一樣,兩者尺寸相符才能確保換上去後能夠正常且舒適地使用。輪框設計之初已經決定了能夠匹配的外胎,而外胎規格可以從胎的側面一覽相關資訊。

後輪外胎規格特寫。此外胎規格為700x23C

前者的700指的是外胎外側的「直徑」近似值約為700mm,有時也會標示成新制622(外胎胎唇內徑),後者的23指的是外胎「寬度」為23mm。

上圖的700 X 23C以及25C為目前市面公路自行車最普及的規格,近期較寬的28C、32C開始流行於碟煞車款、跨界車款,保險起見,還是要蹲下來確認外胎文字最為保險。

48mm長度氣嘴in高框
輪徑寬度正確了……但怎麼感覺怪怪的? 好像不夠長?

除了直徑、寬度以外,還需留意「框高」。平路用的破風板輪與爬山用的輕量化輪組會有不同的框高,且需預留足夠打氣的長度,氣嘴需要比輪框高出至少一公分。目前市面上販售的內胎長度有48mm、60mm、80mm,可根據您的輪組框高做選擇。

美式氣嘴in法嘴框
等等……這次連洞都塞不進去了!

自行車內胎還有分成「美式」、「法式」、「日式」與「英式」氣嘴,日式、英式氣嘴因在台灣極為罕見,在這就不多作介紹。美式氣嘴也使用於一般汽機車。法式氣嘴則廣泛運用於自行車上,較美式氣嘴細,且打氣時需要先扭開氣嘴閥。因框體洞的大小不同,所以美、法兩種氣嘴並不能通用。

美式氣嘴、法式氣嘴並列
法式氣嘴轉開氣閥

結合直徑、寬度、氣嘴長、氣嘴種類這四項資訊,我們可以就近到自行車店挑選內胎啦!若無法確認或是還有其他單車相關問題,直接把自行車牽去給門市技師評估也是個保險的做法喔。

完整包裝內胎
內胎白字標示

內胎在寬度上會有一個容許的範圍,上圖包裝上的18/25意思是能夠使用在寬度介於18mm至25mm的外胎上,23在此範圍之內,故合用。

有了內胎跟工具,接下來,就可以開始換胎啦!

第一步,我們先將檔位切換至「小對小」,即大盤使用最小的齒輪,後面的飛輪也使用最小的齒輪,這個檔位可以讓鍊條張力最小,有利於後輪的拆裝。若今天爆胎的是前輪,則可省略此步驟。

前面切至小盤,後面飛輪切換檔位到最重檔(最小齒輪)

接著鬆開後方C夾煞車的快拆鈕,因為換胎完成後打氣輪胎會鼓脹,此舉可減少等等要裝胎時的麻煩,不會因為硬塞更動到煞車設定。

夾器快拆鈕緊繃
夾器快拆鈕鬆弛

取下放置在車身上的水壺、Bone Bike Tie 單車手機綁、碼表、錢包等配件與個人物品,我們就可以把車子倒置輕放,留意衣服不要被鍊條、齒盤弄髒了。

單車手機綁特寫
全車倒放入鏡

將快拆桿扳鬆,若過緊或生鏽卡住可使用鑰匙之類的硬物撬開。旋鬆後,一手提輪、一手輕拉變速器,即可簡單取下後輪。

扳開前快拆桿
鬆開後快拆桿
拉變速器
後輪脫離勾爪、鍊條

取下氣嘴防塵蓋、取下固定環,洩掉內胎內剩餘的氣體。順著外胎「按摩」一周,讓胎唇陷入框內,可以更好地製造出插入挖胎棒的空隙。一般來說,氣嘴的對面是最好挖的。

使用有勾勾的一端剛好勾住外胎的一側,切勿勾到內胎,將挖胎棒下扳,順著框緣滑動即可讓外胎脫離框體。若下扳、滑動的過程感到費力、難以移動,可換一個位置試試,或同時使用兩隻挖胎棒。

下扳前
下扳後滑動

其中一側的外胎脫離後,另一邊就簡單多了,只要同樣在氣嘴的對面將外胎向外側按壓推出,就能夠把外胎、內胎一起取下,最後再把內胎氣嘴拉出,就可以將整個輪胎脫離輪框本體。這時我們先不要分離內外胎,不要更動內外胎的相對位置。

按壓另一側輪胎
平放分離

輪胎洩氣必定有其原因,有可能是鐵屑刺入、外胎老舊龜裂,騎乘時胎壓不足導致輪框擠壓按破內胎,或是內襯無法發揮保護作用……若是貿然換上新的內胎,很可能只會落得再次漏風的結局。然而原因千千百百種,輪胎範圍又不小,罪魁禍首要從何找起呢?

這時,就輪到舊的內胎登場了,藉由將舊的內胎打氣,可以找出破洞的位置以及位於內側或是外側。將內胎與外胎分離之前,我們需要先標誌出內胎氣嘴在外胎上的位置。

以挖胎棒標示氣嘴位置

取出內胎,接上打氣筒,若內胎瞬間消氣,一定能找出肉眼可見的大洞。如果是小洞,我們就需要將內胎繼續打氣膨脹撐大。隨後停止打氣,靜下心來,用臉頰、耳朵感受從內胎吹出的細微氣流、風聲。

內胎貼臉頰
破洞特寫
打氣筒
法嘴轉美嘴轉接環

如今多數打氣筒皆能夠對應美/法氣嘴頭,添加一個簡單便宜的轉接環也能解決這個問題。

找到內胎上的破洞後,即可根據剛剛標示出的外胎氣嘴位置、框上的氣嘴孔,推導出造成爆胎的點。需要留意的是,內胎沒有分正、反面,打氣的過程我們也大概忘記正反面,因此對稱的位置也需要一併檢查

一般來說,破洞位置位於內側(與氣嘴同為內圈)會是襯帶問題,更換一條700C公路車襯帶就能夠解決;位於外側則多是外胎上的異物所造成,需要檢查外胎確實地將異物排除。

檢查內側襯帶有無破裂舊化,位置偏移

若仔細檢查後仍未找出原因,也有小概率是異物當下已經脫離外胎,此時也只能做一次全面性檢查,並祈禱這次安裝新胎打氣時能夠相安無事。

將新的內胎套入外胎時,有幾個小秘訣——

1.將內胎預先打一點點氣進去,可避免粗心將內胎旋轉、凹折

2.將內胎氣嘴對準外胎上的Mark,不僅美觀更可省去日後換胎的標示動作

內胎在外胎中凹折
氣嘴對準外胎的Mark

後輪框、外胎都有方向性。輪框的齒輪需與車身的鏈條位於同一邊,公路車外胎行進時胎紋紋路箭頭需朝前(若該外胎有特別標示以外胎為準),但因為我們是倒立車身換胎,箭頭紋路反而需要朝後。

齒輪跟鍊條同一邊,外胎裝上框時也有分正反方向

確認好輪框與外胎的正反面後,即可開始裝胎。先將氣嘴插入框內,接著套入一側外胎。另一側同樣先從氣嘴處安裝起,左右平均將外胎塞入框內。裝胎的最後一步,也是最需要力氣、巧勁的環節,就是將最後一點點外露、緊繃的外胎塞入框中,這時可以把剛剛打入的少許氣體放掉,讓裝胎的最後環節更加順利。裝胎的難易程度跟外胎品項材質有很大關聯,注意!即便再困難,都不建議使用挖胎棒裝胎,以免途中不慎挖破內胎。

外胎最後一步最費力

這時先別急著打氣!順著外胎按壓一圈,檢查外胎是否完全包覆住內胎,內胎不能有「夾胎」卡在外胎與輪圈之間的情況。若有此情形,則前後推揉該處外胎,直到內胎完全被包覆住。

夾胎示意
正確示意,應能直接看到襯帶顏色

若能從縫隙看到內胎就是「夾胎」,萬萬不可直接忽略打氣,正確應如右圖所示,可直接看到襯帶的顏色。

打一點點氣,再次檢查輪胎一圈,確認有無夾胎現象,即可將內胎打至「額定胎壓」。每一條外胎的額定胎壓不盡相同,MIN為最低所需胎壓、MAX為最高可承受之胎壓,考慮台灣氣候炎熱、外胎舊化等因素,通常會取最高胎壓減10至20 psi。

充氣完成,旋上氣嘴固定環(若無省略)、氣閥與防塵蓋,我們就可以把整個後輪放回車上了。重新放回後輪時,須留意鍊條要位置,上下不能交叉反置,一樣可以撥動後變速器讓後輪順勢滑入,避免碰撞煞車夾器更動到設定,並檢查兩側軸心是否完全置入溝巢。

軸心沒有完全進入
軸心完全嵌入

快拆的安裝方式為「迫緊」而非「鎖緊」,旋轉快拆板手調整到約在90度(呈一直線)時感受到阻力,繼續壓迫到底就能夠穩固。正立騎乘時,後輪快拆板手方向應朝向正上方,避免騎乘時勾到物品造成危險。由於目前仍是倒車狀態,快拆板手方向朝正下方。

倒車時快拆板手朝下
正立騎乘時快拆板手須朝上

將車身重新翻轉回正立,將煞車夾器快拆鈕調整回緊迫狀態,稍稍提起車身使後輪離開地面,轉動踏板讓鍊條回到正確檔位,最後檢查煞車夾器位置是否置中、平均夾在後輪輪框上,放回水壺、單車手機綁等個人配件物品,整個換胎作業就大功告成了。別忘了最後檢查地板上有沒有遺漏的物品,再次確認車子該鎖的都有鎖緊,就能重新出發囉。

蹦克說
訂閱我們的電子報,獲得最新趨勢、更新資訊和更多。

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地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