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人沒用過也一定聽過的APP──STRAVA|入門篇──使用運動APP的理由

說到慢跑、自行車運動族群中最廣為人知的app,非STRAVA莫屬,它可以同時顯示地圖與部分騎乘資訊。完騎後記錄、分享軌跡,數據化每個細節、路段的表現成果。這次就由蹦編來介紹STRAVA免費版運用在自行車上有哪些功能,實際上如何去運用吧!

運動人沒用過也一定聽過的APP──STRAVA
入門篇──使用運動APP理由


基本介面、數據圖表介紹──PC端

strava電腦端介面
電腦版──檢視騎乘後數據介面
距離、總爬升、騎程時間、總時間、路徑圖、地形圖皆能清楚檢視

首先蹦編先來介紹STRAVA能夠給你什麼,上圖就是完騎之後──電腦版的顯示頁面。騎乘時間指的是「有速度」的時間,休息靜止不動的時間會被扣除,等紅燈時的暫停也會回朔少許時間。平均速度就是以此種方式算出,也因為軟體自動計入回朔部分,蹦編認為它比傳統碼表算出的平均速度,來得準確。(不用為了數據好看,刻意用緊急煞車的方式停紅燈。)

總時間與騎乘時間
STRAVA說明的很深入細緻
簡單來說「總時間」就是經過時間、「移動時間」就是有移動時的加總時間

為什麼要分成這兩種呢?對於那種全程不落地、交管比賽的選手們其實沒差,但其餘多數車友外出騎乘難免會遇到停車落地的情況。如果運氣不好今天遇到很多紅燈,「總時間」就會退步,但不影響經過時間。一樣的休息條件情況下,以相同路線測量「移動時間」,可以檢視自己本次騎行是進步還是退步。

地圖介面"
車錶有很多數據功能,但圖表化、直觀的顯示比較符合大眾需要
STRAVA可以「直接」顯示軌跡,地形圖、坡度、瞬時速度等數據供事後分析
當然──付費版可以解鎖更多功能,基本上就等同一顆旗艦款的智慧車錶了
路段區間介面
路段比較介面,PR指的是該路段個人最佳成績

車友們有沒有一種經驗,有時候賣力地、喘大口氣地騎,時間成績卻比穩穩騎還來的差,這過程當中究竟發生什麼事情?

STRAVA的使用者根據各種熱門路線劃分出許多路段(基本上全台灣都有),每一個環節都被細分出來,自動與過去相同路段比對名次。如果今天平地路段均速下滑明顯,就不難推敲出是因為風向因素;如果是短陡的爬坡,時間很大部分就取決於自己了。這樣分開賽段來檢討,就更能找到進、退步的真正原因來自哪裡囉。

外出騎乘時使用──移動端(手機、車錶、智慧手表)

strava app宣傳頁面

單車還是要實際走出去騎的,STRAVA利用手機APP記錄軌跡,如何做到這件事?蹦編用以下一張圖來介紹。

點進APP,左圖頁面中點選記錄
右圖按下開始,就這樣,結束!

操作上甚至比智慧車錶要記按鍵還要直觀,全程網路打開、第一次使用時開啟APP使用位置的權限。在記錄頁面按下開始,騎完按下結束、儲存上傳,就是這麼方便。

strava記錄頁面
除了地圖介面,已經熟悉路線的車友也可以使用左圖的資訊界面
右圖是結束騎乘,把路線上傳到帳號的頁面

眼尖的朋友應該從上圖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「當前速率」呢?最重要的時速表怎麼不見了!怎麼只有平均速度(速率)!STRAVA過去經過了一次大改版,免費版的功能縮水很多。其中最致命的就是騎乘時沒有「現在時速」這項數據了,蹦編認為這還是非常影響免費用戶的體驗的。

除了瞬時速率以外,心率、功率、定位信標、……等資料也是付費版獨有,後者已經偏向專業車友,需要額外硬體感測器去支持。當然對於這種核心運動族群,解決數據的問題應該不難,但也是需要多一個步驟、多一層工序匯入匯出資料。

結論

既然免費版少了這麼多東西,還有什麼理由繼續使用STRAVA呢?答案很簡單,它有很廣大的「使用族群」。運動除了與自己比,難免會有與其他人競爭比較的心態,適度的競爭心可以提高運動動機,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。

排名系統
免費版提供前路段前10名的使用者成績
基本上不是選手等級是擠不進去的,蹦編曾經因為髮夾彎感應誤差
誤打誤撞進入榜單,還不自覺沾沾自喜了好一陣子

當然,如果自己已經十分熱衷這份運動,滿腦子都想著往外跑。那騎乘時確實也有其他APP可以提供更完善的數據、騎乘體驗,如:Wahoo、Velodash……當然也都有各自的強項與弱項。Wahoo免費且數據完善,但只有英文或簡體中文;Velodash同樣免費,車友提供的練車路徑眾多,但地圖、自動暫停等功能可以再完善細節。

wahoo app介面
Wahoo Fitness甚至還有心率區間等專業頁面

以上就是蹦編對於STRAVA的使用感想啦!科技可以輔助你更好地去執行「運動」這件事,但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你去身體力行實踐。單純心動還不夠,如果腳癢了就馬上出發!帶上手機,開始記錄你的奇妙旅程吧!

蹦克說
訂閱我們的電子報,獲得最新趨勢、更新資訊和更多。

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地址。